热搜:

刷屏了!麦肯锡发一个报告,3.85亿中产慌了!

收藏

慧择小马老师 · 1月前376 人看过

  


上周,麦肯锡发布的《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》,刷屏上了热搜。


尤其是,其中一个消费信心分层报告,扎心了。



      

(来源:《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》)


图片有点复杂,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。


里面按照城市、年龄、收入水平,把不同消费能力的人分成了几类,大家基本可以对号入座。


我们一起来八卦一下。



     

有钱,愿意花


       


之前就跟大家说过,其实,中国目前主要的财富,掌握在老年群体手里。


       


也就是58-65岁的城市黄金一代,他们一生中有三个时代风口:


改革开放、WTO和房地产。


不管是从政的、从商的,哪怕早买一套房子,这群人多半也在中年,就实现了财富自由。


比如,一个之前在房产中介那听来的故事:


河南一张先生,90年代跑来深圳打工,在一家小房地产公司的食堂做厨师,他妻子是在公司下的物业公司做保洁。


都是那个时代,老实巴交的“低收入族”。


2000年,公司在南山开了一个盘,动员自己的员工买,一成首付(另外一成分期)。


张先生看很多同事买了,咬牙买下一套最小的户型,62平米,打折后29万元。


他东拼西凑交了2.9万元首付,之后每年差不多1500左右的贷款,夫妻俩一块抗了几十年。


2021年,疫情期间,把房子卖掉,实际到手935万,翻了30多倍,夫妻俩计划房子卖掉后,回河南老家养老。


900多万,就这个存款数,余生旅旅游,养养生,该花花,完全实现了财富自由。


       


这群人,算是县城的“婆罗门”。


资产和收入虽然比不上一线,但因为一直在三线及以下县城生活,开销小。


加上资源、人脉比较集中,整体生活便利,消费体验不比一线差。


他们多半是中小型的家族企业主,或者早年从政,生活状态是啥样的呢?


用一二线城市打工族,口述老家叔伯优越感的语气来说:


“我叔,每天朝九晚四,早上去公园练剑,晚上去会所按脚,县里的饭馆吃腻了,一周两趟,拉上朋友去周边的农村吃农家乐,喜欢搞些野味尝鲜。


我婶,不上班,基本上就是早上遛狗,下午去会所SPA、美容、刮脸。小日子过得,别提多舒坦,人生压力,不存在。”



     

没钱,抠着花


当然,有愿意花的人群,也就会有省着花的群体。


也是两类。


       


这群人,简单说,就是:


就业天花板太低。


他们年轻的时候,多半出来务工,有干工厂的,也有干工地、干保洁的。


这几年陆陆续续返乡,一方面是因为年纪大了,比方说很多工地超过50岁就不要了;


另一方面是,很多大城市工厂干不下去,倒闭了,想去打工都很难。


之前看到一个人物故事:《没有退休金的妈妈,在62岁去做保洁》


这位阿姨,62岁了去北京做保洁,因为头发白了,被主管嫌弃,染黑后,还是不让干,最后只能回老家县城里的高速公路上做保洁。


这活挺危险的,但没办法,没有退休金啊,需要钱养老,想趁自己身体还健康,硬着头皮干几年。


福利地板也很低。


据国家统计年鉴,2022年1.65亿参加新农合的老人,开始领退休金了,月均也就205元


所以,很多农村老人,六七十岁还坚持下地干活,隔壁村有一个70岁大爷种4、5亩地,养20多只跑山鸡。


至少,一年下来,肉菜米不用花钱买了,剩下的还能去做点小买卖。


所以,这个群体都在省钱养老,哪还有信心消费?


       


这就是咱们口里的“新中产”了。


作为社会中坚群体,但不敢消费,有点不可思议。


但却实际发生了。


这群人,最关心的是房子、负债、就业、子女教育、现金流。


之前有篇很火的文章《中产作死三件套》,但即便中产不在子女教育上“作”,当下生活也比较难过得好。


先说房子:


能在2015年之前,抓住房地产最后一波风口的,如果之后没有继续加杠杆的,基本不会太差,但是这类人不多。


很多人,不是没赶上,就是在房间最高点“入局”了,接下来几年,“眼看着建高楼,眼看着楼价跌了”,负债太高,几乎没有现金流。


然后是就业:


两个困境,一个是就业环境,尤其是这几年,各行各业开始内卷。


另一方面就是就业年龄,35岁职业瓶颈,在眼下这几年,更加明显了。


中年人要过35岁门槛,年轻人直接找工作都难。

另外,这个群体,还有一方面的压力是来自家里的老人。


很多35-40岁左右的“千禧一代”,来自农村,通过知识改变命运,在大城市上学,最后留在大城市就业成家。


但家里老人,几乎是农村中老年群里(42 - 65 岁)


就业、福利双低,但随着年龄增加,这群人养老和生病风险增加。


之前给大家讲到一对上海夫妻的故事:


中年夫妻,在沪有一套二居室,生活算是小中产。


男方月入两万,女方八千,每月去掉房贷,一家三口刚好凑合。


男方父母在农村,71岁了。女方是独生子女,父亲没了,母亲一个人在小县城生活,也70岁了。


三个老人没有退休金,保险也只有新农合,身体都比较差,不能自己洗衣做饭。


上海两口子委托亲戚帮忙照管,每月给1500照看费,但也不是长久之计。


最后,三个老人先后打来电话,要到上海来投奔子女。


两夫妻吓得傻眼了,最大的问题:住哪里?


所以,这群人既务实,又很痛。在“老小”双面夹击之下,哪还有信心消费呢?


可真是扎心了。



     

总要想点办法


当然,也不要太悲观。


办法还是要有,给大家提几个建议。


针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二线千禧一代(26 - 41 周岁),其实,最核心的诉求:


1,是全家人的健康保障


优先级是:自己/配偶>小孩/老人


险种:医疗险>重疾险


尤其是,家里经济主心骨,有限的保险资源,要优先给到他/她。


其次,提醒一下大家,千万不要忽略家里的老人,尤其是社保和养老福利不是太好的农村老人。


之前,在纪录片《中国医生》里看到一个真实故事。


一个59岁的老人,因为燃气爆炸烧伤,送到医院时,全身皮肤烧伤已经达到了95%,几乎没有一块好皮。


想要保命必需植皮,走完整个治疗,大概需要上百万。


他儿子在老人住院后不久,强行要求出院。


原因是,没钱啊,根本治不起。


医生说,有时候人心的瓶颈,比医术的瓶颈更让人无力与悲哀。


是儿子不孝吗?


也不见得。这个老人前期的治疗,已经花了近30万,是儿子所有的积蓄。


万一再怎么筹钱,也没有保住父亲,最后活下来的孩子、妻子和他就要长期负债,艰难度日。


他赌不起,所以在“老人和小家之间”,他选择了小家。


2、是养老规划


这一块,量力而行。


如果有钱,还是要让自己和老人的养老金拔高一点。


你想啊,假如老人有一定的现金流,至少老年患慢病的吃药钱,不用担心了。


优先级是:自己/配偶>小孩/老人


目前,虽然预定利率3%,但市面上还是有不少增值空间比较大的产品,有些远期irr有机会到3.8%,少见,可以抓住机会。


另外,有些产品,给父母买的话(女55岁,男60岁以上),今年买,明年就能领钱,能很快补充养老金。


有些产品有医疗增值服务,比方说护工。或者有些带养老社区,一旦老人高龄不能自理,至少还有“养老院”这条路可选。



写在最后:


在眼下,大家都没法“舒舒坦坦消费”的情况下。


希望大家,都能找到“安全的那条路”,让家庭和自己有足够应对风险的能力,也能懂“力”借“力”。

       


分享微信
725
万+
累计投保客户数
专业保险服务
合作保险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