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择小马老师 · 一年前226 人看过
全国新冠感染高峰期还在持续,有种隐患却被大家忽视了。
前段时间,B站一个up主发布的视频,引起了数百万网友的关注:
截图来源于B站博主塑料叉FOKU
up主的姥爷在12月某天因胸闷不舒服去社区医院就诊,却被医生误诊为新冠。
在没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,姥爷听了医生的话“回去吃感冒药”,但当晚情况恶化,姥爷最终在第二天凌晨不幸离世。
原来,姥爷患上的并不是新冠,而是急性心梗!
本可以避免的悲剧,却因为误诊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。
这个视频提醒了大家,新冠造成的挤兑,不仅体现在就医人数上,医生和患者的思维、判断力也同样会被“挤兑”。
在这种特殊时期,我们更要提防那些可能会被新冠掩盖的急性致命疾病。
心梗的前兆竟和新冠这么像!
心梗很突发,但大多数心梗在发作前,都是有迹可循的。
胸前闷痛,是心梗发作的典型症状:
疼痛部位在前胸和左侧乳房部位,有可能放射到肩背部及前臂;
通常是突发、剧烈而持久的压榨性疼痛;
闷痛超过30分钟,休息、深呼吸也无法缓解。
除此之外,心梗的发作还有3种不典型的症状:
牙齿、下颌、咽部、颈部、上腹部等出现反射性疼痛;
没有任何原因的出现心慌、烦躁不安、面色苍白、皮肤湿冷或神志淡漠等全身症状;
恶心、呕吐、腹胀等胃肠道的症状。
胸闷憋气、肠胃不适、嗓子疼……这些心梗先兆症状,用语言描述出来和新冠非常相似,极易造成误判。
如果身体出现以上信号,一定要考虑心梗的可能,及时采取有效措施。
特别是在过度劳累或睡眠不足、强烈的精神刺激(比如过度高兴或悲伤)、暴饮暴食之后。
在天气寒冷的季节,心梗也更高发。
心脏遇寒潮,这几类人要注意
如果留意那些心梗离世的名人新闻,也许你会注意到,很多悲剧都是发生在秋冬季。
早在2010年,英国就有一项研究表明,降温和心脏病的发生有直接关联——气温降1℃,往后28天心梗风险将增2%。
结论来源于伦敦卫生及热带医学学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研究员Krishnan Baskaran。这项研究分析了2003年至2006年英格兰和威尔士8万4000名因心脏病住院病患的数据,以及15个地理区每日气温的变化。
正因为如此,每年11、12、1月被称为“心梗魔鬼月”。
在寒冷的刺激下,我们的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。
“路”变窄了,“堵车”的几率自然就会增加。
而血管里本来就有“异物”的人,血管堵塞的风险更大。
如果堵塞的是冠状动脉这种遍布心脏的“主干道”,就会诱发心肌缺血。
严重时,会导致心肌梗死。
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
所以,冠心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患者,在降温的时候,尤其要注意保暖。
很多人以为心肌梗死是老年人的专属,但近年来,它也越来越“青睐”年轻人。
纵观各大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,会发现重疾赔付的TOP5原因中,较重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排在第二位,仅次于恶性肿瘤—重度。
不同的年龄和性别,急性心梗的发生率也会有差异。
据中国人寿2022年度理赔年报,18-40岁男性高发重疾,急性心肌梗死排在第二位;40-60岁心梗出险概率更高,甚至超越了恶性肿瘤,排在第一位。
急性心肌梗死,已是中老年男性最需要警惕的重疾。
图片来源:中国人寿2022年度理赔年报
如遇心梗,如何正确急救?
急性心梗的抢救,如同和死神赛跑,分秒必争!
如果身边有人突发心梗,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抢救:
1
拨打急救电话
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,急送医院。
2
调整体位
在救护车到来前,让患者保持安静状态,减少活动,松解领口,采取舒适体位躺卧,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和空气流通。
同时,暂时停止进食,少饮水,要保暖。
3
吸氧
如果有吸氧设备应立即吸氧缓解症状。
4
药物急救
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口服阿司匹林。
5
心肺复苏
如果患者突然意识丧失、脉搏消失,需要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,循环反复操作直到心跳恢复。
6
送医后治疗
送达医院后,患者需完成心电图检查、血液化验、冠脉造影检查。根据检查结果,决定是否需要冠脉支架手术治疗。
通常情况下,在心梗发作后30分钟内,可以采用溶栓治疗;如果超过90分钟,建议进行介入治疗。
越早进行急救,预后越好,对身体的损害越小。
急性心梗大多属于危急重症,就算人救回来了,也通常会留下后遗症。
比如严重的心率失常、严重的心功能障碍、室壁瘤(10%-20%的发生率)。
如果心脏“膨胀”长出室壁瘤,还可能出现附壁血栓,导致中风。
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,太容易出现二次伤害了。
这也是小马老师在推荐重疾险时,建议附加上心脑血管疾病二次赔的原因。
最后,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都健健康康,降温时做好保暖,警惕被新冠掩盖的疾病症状。
资深顾问免费为你解答